close

親愛的,做個善良的人,但不要浪費時間證明你的善良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3/article/2231

■ 其實對你不好的人,也用不著太介意,因為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

確實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有義務要對你好,想要鼓勵還是想要批評都是他人的選擇。

你也可以選擇在意或是不理會,遇到願意愛你的人,你可以用愛回報,遇到不願意愛你的人,你可以用沈默回覆,

誰的時間都沒有很多,不要為了不值得的人浪費一分一秒。

 

有一段話感觸很深:「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後怎麼看你說你,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心如果亂了,一切就都亂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你的人,不配你解釋。」

確實,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最後大概都落得兩種下場。

一種是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另外一種就是被別人弄得不像自己。

不要在陌生人嘴裡找尋自己的存在感,因為誰都無法永遠滿足誰,不要為了取悅那些人而改變自己,

你只需要在乎那些也在乎你的人就好了。

 

■ 「這個世界上缺乏很多東西,但就是不缺批評的人。你想去找一個,就會遇到成千上百個。」— 泰戈爾

無需逞強也無需假裝,懂你的人永遠都知道真實的你是什麼樣子。

與其花時間去在意那些批評你的人,不如多一點時間來在乎那些懂你的人。

 

■ 親愛的,善良是你的優點,但是不要讓他成為了別人欺負你的弱點。

好人是你的招牌,但是不要讓濫好人成為了別人認識你的第一眼。

要記得做一個善良和好的人,

但是永遠都不要為了去證明自己是一善良的人而浪費你的時間。

 

真心喜歡你的人,不會因為你不愛喝咖啡而變得不喜歡你,不會因為你不愛看文藝片而變得不喜歡你,不會因為你不愛唱歌而變得不喜歡你。

所以你就繼續喝著你愛喝的東西,看你愛看的東西,做你愛做的事,你對於他人的魅力不在於你做了多少對方也喜歡的事,而是在於你自己本身有多熱衷於自己喜歡的事。

認真對待自己所愛的生活,

這就是你的魅力所在。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去討好那些沒把你當做一夥的人,去在意那些不是同樣在意你的人,去追尋那些往你反方向跑的人。

卻忘了,你唯一需要花多一點時間討好的僅僅是你自己。

需要多去在意的是留在你身邊的人,用力去追尋的是那些根本不需要用跑著接近的人。

 

■ 誰都會不爽,誰都會有看誰不順眼的時候,誰都會有想要嘴賤的時候。

但是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必要傳染給別人,沒有人喜歡看不開心的臉。

累了,就拉自己一把,

不要誤拉了別人,一個人把別人拉下來的時候自己也在下面。 共勉。

 

(本文整理自Peter Su臉書,最新創作《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三采文化出版)

 

***

1O6.8.23

有種強大是:陪伴他人,也陪伴自己的脆弱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3/article/2531

這世界就是這樣,太正面會被嫌,太負面會被罵,不夠有涵養會被貶,太有涵養會被說假,說太多被當錯,說太少被嫌沒主見,過得好會被酸,過不好那是你家的事。

被人在背後惡意攻擊了,要記得是因為他走在你後面,因為距離還太近,不用急著停下來去解釋還是證明什麼,

你只想著繼續往前走,遠離那些消耗你的人,走得遠一些去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對的就好了。

提醒自己良善的力量

有種「強大」是-

經歷過感情上的欺騙,開始懂得保護自己,也仍然願意去相信愛,

遭受過朋友間的背叛,開始學著用心看,也依然願意接納他人,

 

『即使這個世界有太多讓人氣憤的事情,但依然願意做自己想做的那個善良的人。』

生活裡會有你喜歡的人陪伴著,也會有你不喜歡的人在身邊環繞著,有時候想甩還甩不掉,

但一直都相信他們的存在是平衡的,

至少可以提醒著自己不想要什麼,還有絕不會成為他那樣的人。

共鳴身旁的美好感受

好朋友能懂你,甚至可以感同身受,是因為他可以懂你的感受,懂你的想法,懂你的沈默,

你遇到了麻煩,他不會只給你那種場面話的安慰,有時候可能先劈頭大罵一場,再來幫你想想辦法,如果他也真的沒輒,至少他陪在你身邊,而那種陪伴,就足以讓你感到安心了。

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我喜歡簡單的人,簡單的事,

一路上的跌跌撞撞,不過就只是想要一段信任的愛,沒有算計,沒有欺騙,只有真心。

 

【生活這堂課,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己】

在愛的路上,我們學會珍惜

勇敢揮別不值得的人,是我們一直在練習的課題

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課,每一次撞擊都是一門學分。

 

***

出走!讓孩子讀一本叫做「世界」的書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5/article/2574

在臺灣生活久了容易懶惰,尤其是遠程旅行。

一想到要花錢、請假、準備大包小包、要如何避開人潮、怕孩子打擾別人、租車與訂房,幾乎會讓人打退堂鼓。

相較之下,穿制服正常上下班,假日把孩子關在家,反而更加輕鬆自在。

有時我會自我質疑,何必找罪受?

但在陌生街道上總會遇到給答案的人。

以前一個人旅行時,會去的地方幾乎都是獨自旅行的人,少有機會遇見家庭旅行的人。現在經常遇到家庭旅行的人,而且孩子都是二三個,我都心想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能照顧這麼多孩子已經不容易,還要帶著他們遠程旅行,光是想到機票錢就不敢再往下想了。

我仔細觀察後才發現那些父母都會藉此教育孩子,好比會讓孩子去和語言不通的當地人點餐或結帳;在路上和孩子討論接下來要去哪;遇到火車或飛機誤點時,一起陪孩子安靜等待。

 

我猜還有更重要的是「人生除了工作之外,要記得放下工作出去探索世界。」那些父母用身體語言給孩子答案。

過去我一直不懂何謂「身教大於言教」,

因為父母習慣用言語教育我,我們會一起關在家沒話聊,我甚至覺得父母是不是討厭我。

成為父母後,慢慢發現很多東西無法用嘴巴教,如果我叫孩子讀書自己卻不愛閱讀;

如果我叫孩子要有世界觀自己卻關在家;如果我叫孩子要成熟自己卻情緒不穩定。

我想孩子會解讀成,原來這個世界上可以「說一套做一套」,

為何要定期帶孩子出走?

純粹是怕自己成為一個懶惰父母,我想讓孩子知道世界不可怕,希望他成為一個不害怕出走的人,所以我想陪著他一起走。

 

***

別讓你的冷漠,成為傷人的武器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5/article/1864

最近有一個朋友突然想離開職場去非洲生活一陣子。

正常人都會心想「是不是職場遇到瓶頸?非洲很危險吧?」

而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提供當地臺灣人的聯絡方式、寄給他Lonely Planet資料、可以申請旅行補助的訊息。那些惱人的現實問題,就交給當事人自己去消化與吸收。

我當然關心對方出走的原因,但我更相信他有能力解決,不想讓自己的質疑,間接成為別人的負擔。因為我遇到太多例子,都是忙著解決別人的質疑,不知覺成為情緒負擔。

一個朋友問是在逃避什麼嗎?另一朋友說你在外面遇到危險,家人怎麼辦?再來一個朋友說經濟不景氣,回來失業怎麼辦?

這些看似關心的言語,聽在當事人心中卻相當沉重與哀傷。彷彿在幫人辦生前告別式,捨不得當事人離開,現場沒人敢笑。有時我會懷疑,提出問題的朋友是因為分離焦慮,所以想用問題留住朋友,藉此把對方留在身旁。

想起自己準備離職旅行時,只讓身旁幾個朋友知道,並沒有昭告天下。大家都關心我的旅行計畫、我的工作、我的家人,但好像忘了關心我,因為當時年紀也不小,不好意思主動討抱抱,只狠心告訴自己:「自己造的孽,自己擔。」

接著有趣的事發生了,有一個朋友竟然在出發前塞了一個二千元紅包給我,我們並非熟識,他也不富裕。那一刻我才深知「雪中送炭」的真正意義與力量。

可能是因為自己曾經被朋友拔刀相助,知道與其出張嘴,不如給予與人實際的協助。

「有能力時幫助別人,沒能力時幫助自己。」我忘了是在哪裡看到這句話,我相當喜歡。在我不小心迷失的候後,都會提醒自己不能忘記幫助他人與自己。

如果,下次你身旁有朋友想要離職旅行去遠方流浪的話,若有錢就資助一點錢,沒錢就提供有用的資訊與資源,或者給對方信心與鼓勵,哪怕是一句「兄弟姊妹我挺你!」,都會比冷漠的質疑更給人溫暖。

最後勉勵大家「有能力時幫助別人,沒能力時幫助自己。」

 

***

 生活中最可怕的敵人永遠是自己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5/article/2267

現實不可怕,自己沒有認清現實才可怕;

未來不可怕,自己沒有期待未來才可怕;

失敗不可怕,自己沒有跌倒失敗過才可怕;

其實,生活中最可怕的敵人永遠是自己。

 

***

 慢活,才能快活。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5/article/1926

有位印度哲人說:「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求問題的解答,我們關切的是解答而非問題本身。」

我們想得到一個結論,並且會尋求擺脫煩惱的方式,想藉由答案來逃避煩惱

我們不去觀察煩惱本身,反而想探求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們會找到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結論,然後就會認為已經解決了煩惱。

其實我們只是用答案把煩惱遮蓋住,煩惱仍健在。

如果有天遭遇工作或旅行追尋無法再提供人生答案的焦慮,該怎麼辦?

我的經驗是「慢活」,讓生活的焦慮源都緩下來,直到最後停止,無論是生理或心理。

要讓過熱引擎冷卻的最安全方式就是減速或直接熄火,但後者過於極端。

唯有心智活動整體安靜下來,不再自動生產焦慮,人才能從煩惱之中解脫出來。

住在鄉村或海邊的人都喜歡看山看海看天空,他們很少有煩惱,因為欣賞風景的當下已讓心智活動緩下來,身心靈彷彿融入靜止的景色裡。

沒有煩惱,何需解決煩惱。

慢活,才能快活。

***

1O6.1O.6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313&eturec=1&utm_source=cwweb&utm_medium=recommended&utm_campaign=recommended-pic-c5-79-5005313

 

對事不對人?2種自以為貼心、其實最失禮的說話法

重要場合

你會說話嗎?

不要懷疑,這問題不是拿來問牙牙學語的3歲小孩,而是每天在職場上說話次數多到無可計量的你我。會不會說話,到底對職涯有多大影響?難道光靠實力不夠嗎?

 

把說話當作必修學分

有一個例子,一直讓王品台塑牛排總經理李森斌印象深刻。曾經有位新主管,資歷豐富,能力也不差,但剛上任就引起其他老臣反感,只因他在會議裡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相信以我『以往』的經驗,足以影響各位。」

「大家都知道,會說話不代表他會做事,」李森斌說,但同僚間不可能對每個人瞭若指掌,尤其當組織相對龐大。因此,實際狀況往往是:「60%都由說話的過程來判斷。」每句話都形塑他人對你的觀感。

 有時錯失機會,也是源於一句話。因應購併中華商銀後的組織調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信用卡暨業務貸款分處/個人金融處資深副總裁卓文芳最近在兩週內面試了大量中華商銀的員工。其中有一位表示:「我本來打算退休了,但想說來『看看』外商的制度。」

「我老闆當場回應:那就不用看了,」卓文芳轉述現場的狀況說。

「很多人拒絕承認說話是應該修的學分,覺得很功利,」卓文芳觀察。不過,如果留給別人「經常說錯話」的印象,最終效應就是「升不上去」。理由非常直接,因為「樣子不像,就是讓人覺得沒『到位』,」卓文芳分析。

,總是因為講錯話而砸鍋?得罪人,自己還不知道?「心直口快」等於「不得體」,口才好才能面面俱到?「說話」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最複雜的學問。

 

避開心理盲點

古老的智慧是這麼說的:「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同金蘋果在銀網子裡。」這句出自聖經的箴言,充分詮釋「得體」不只是用字遣詞,更包括對局面的判斷、聽者心理反應的掌握,語言與場景才能彼此相襯。 簡單地說,就是「因地、因人、因事、因物做適當的發言,」林瓊瀛認為。

說話風格逗趣的他對「得體」與「不得體」的差異有個鮮活的譬喻:「一句話講完,你身邊的人是覺得朵朵香花升起,仙樂飄飄,還是一大群烏鴉和整片烏雲飛過?」

最明確的「說話不得體」,莫過於「傷害到別人」。沒有人不知道「美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為什麼卻還是經常落入「說錯話」的陷阱? 

曾任台北市新聞處處長、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游梓翔分析,這是因為一般人有幾個心理上常見的盲點:

第1,認為「對事不對人」,只要講「該講的話」就好,不必浪費時間照顧別人的感受。

殊不知,「人的因素才是造成工作做不好的原因,」游梓翔說。特別是主管對部屬說話,每個字都附帶「鼓勵?否定?或是摧毀?」的訊息,「教別人一件事還連帶罵他比我笨太多,對方很容易把溝通轉為『保護我的自我跟攻擊你的自大』,」游梓翔指出,反而偏離「就事論事」的目標更遠。

第2,同儕之間,「心直口快」的常見說法其實是種藉口,尤其當說話背後隱藏的邏輯,總是膨脹自我,貶視別人。

「人都不喜歡『不請自來』的批評,」游梓翔說。他歸納出3種角色最不討喜:老師、老鳥、老大。「『老師』永遠把別人當學生;『老鳥』把別人的挫折當成小事;『老大』喜歡輕易表現他能『罩』住你,」游梓翔總結這3種態度的共通點,都是有意無意地「讓別人覺得渺小無知,突顯自己很厲害。」對方即使不當場發作,也絕對不會很愉快。

至於作部屬的,若是讓老闆認為說話不得體,則多半因為沒抓到主管心中「隱藏的議題」(hidden agenda)。

 

開口前先懂得「聽」

不管是對上、對下、對內、對外,話要說對,得先懂得「聽」。最「基本」的聽,是聽清楚對話,不要雞同鴨講;「進階級」的聽,則是對人察言觀色的「敏感度」,跟將心比心的「同理心」。

這往往需要自我提醒跟反覆練習。通常愈讓人感覺「妙語如珠」的人,背後愈有過這樣的磨練。像在王品集團內搞笑功力絲毫不遜於董事長戴勝益的李森斌,就讀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時加入戲劇社,本來就對語言表現比一般人更敏銳。但他隨身攜帶的小冊子,仍密密麻麻寫滿每天聽到的好話、名言;與部屬之間的重要對話、後續發展。

「反省是最好的訓練,」李森斌說,「真正會說話的人都是會反省的人。」

 林瓊瀛回憶他剛進職場時,因為知道自己年輕氣盛,開會時還會特地在面前的筆記本上寫下大大的「慎言」兩個字,強迫自己「想想再講」。

「先說不一定就贏,」林瓊瀛談起他多年來的體會說,「講話真正的impact(影響)不在『搶快』而是『醞釀』,」他認為。「會上表現,不如透過『會前會』準備。」會前先談,或中場休息時把人拉到外面聊,反而能更無壓力、完整地陳述立場。

「人和」並不是檢驗說話得體與否的唯一指標。所謂「盱衡時勢」,也包括緊要關頭展現該有的「架勢」,有所堅持與伸張主張。

 

建立多頻寬的說話彈性

掌有杜老爺冰淇淋之外,事業版圖橫跨點水樓、本場流專業麵店、南僑急凍麵事業部等餐飲事業的皇家可口總經理周明芬,因為過去當過高中國文老師,平常說話總是不疾不徐、侃侃而談。但找原料、拜訪經銷商,她經常得應付地方上各路人馬。要是話不投機,「有些人歡送我的方式,就是我離開時,從門口吐檳榔汁,飛越整個院子,『啪!』打在我面前,」周明芬很有臨場感地描述。

碰到這種狀況,周明芬就會收起斯文,「他摔盤子我也一定要摔,否則就輸給別人了,」要讓下屬好辦事,她很清楚自己必須當「黑臉」,對外營造「tough」(強悍)、「不妥協」的形象,甚至帶點「狠勁」:「休想來騙我,否則加倍奉還。」

「彈性」是說話力的另一面展現。周明芬觀察,有些人只會說「某種話」,只能和「某些人」溝通,但面對各種場面,要真能恰如其分扮演角色,「調性跟詞彙都要能馬上轉換。」

 

3個行動步驟  會做事也會說話

第1,從自己與別人的錯誤中學習。「設身處地體會『受害人』的心情,常常去發現那些『我所不欲』,」游梓翔建議,一定可以減少「踩地雷」的機率。

第2,找一位良師益友。位子愈高,周圍的人愈不會明說你的錯誤,也就愈發需要有人願意說真話。例如李森斌的「良師益友」就是他的另一半,李森斌經常問她:「我又說錯了哪句話?」

第3,多讀書、多看電影。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的周明芬,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全靠從小喜歡看書跟看電影,尤其是小說,跟電影裡律師vs.法官辯論的劇情。「看人物就是看人性,」她說,久而久之,不同頻率就轉出來了。

話要怎麼說?儘管整個採訪過程中,對象都是身經百戰的經理人,但是他們最有共識的答案,卻是兩個字:「好難」。

這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但總要有個開始,不是嗎?

 

同場加映:跟誰都能盡興聊天!3招成為社交紅人

在社交場合,即便是簡單的聊天,也要懂得「耍心機」,才能真正打好關係。

《哈佛商業評論》網站的專欄作家彼得‧柏格曼(Peter Bergman)表示,運用以下3策略,你也能成為社交場合的大紅人:

一、只談論事,不談論人:有時候我們為了打破冷場,於是以大家都認識或熟悉的人作為聊天話題,希望可以拉近距離,但這很可能因此達到反效果。

即便你聊天的內容沒有任何負面的批評,但是在其他人面前討論任何人,都不是好的聊天話題,這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愛「嚼舌根」的人,很難讓人信任,因為其他人難免會懷疑,日後在別的場合你是否也會如此毫無顧忌地談論他們。

更糟的情況是,就算你是好意,也很難控制聽的人是否會誤解你說話的內容,或是其他人傳話時加油添醋,扭曲原本的內容。

二、分享意見,不表明立場:任何社交場合,重要的是意見的分享,而不是爭論誰是誰非的辯論會。

即便你不認同對方的意見,也不需要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場、否定對方,只需要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好。這樣才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同時又能心平氣和地聽完你所表達的意見,彼此才有持續互動的可能。

三、舞台做給別人,不做給自己:你不需要急著表現自己而大發厥詞,特別是在陌生的場合,但也不需要刻意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真正高明的做法是,適時地出聲,讓大家注意到你的存在,但同時又給予其他人表現的機會,不至於讓自己鋒芒太露。

例如,在某個人發表一段意見後,你可以表示說自己不太熟悉這議題,但是很想聽聽其他人的看法。等到所有人都表達完意見後,你再發言也不遲,而且比較不容易說錯話或誤踩地雷。(繼續閱讀>進電梯就少開口!5種你該做的「職場表面工夫」)

 

 

***

1O6.1O.7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083&eturec=1&utm_source=cwweb&utm_medium=recommended&utm_campaign=recommended-pic-c5-79-5060083

 

當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 - 尋找幸福關係的28個魔法能力

只要嫁對老公娶對老婆,就萬事OK了?別再幻想對方別人是自己的拯救者。想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責任在自己身上。

愛上一個人靠際遇,持續愛一個人靠努力
真正的親密,是在相處中能夠做自己而不必虛假,並容許別人也能如此,
容許對方與你意見不同時,不去說服、糾正或改變對方。

當一個人有能力面對自己、探索自己,不逃避自己的黑暗面時,
也就能對所愛的人無所隱藏的做自己。

只有放下「想要改變對方符合自己期待」的企圖,
願意彼此尊重和接納時,才是真正的親密。

~~~

沒有人可以獨立存在世間。特別是有親密伴侶後往往會發現,在不同的階段,總是會面臨各種問題,例如:

‧只要嫁對老公娶對老婆,就萬事OK了?
‧婚前,我喜歡他的所有優點,怎麼婚後全都變成了缺點?
‧「你為什麼每次都不把馬桶蓋掀起來?」「我哪有每次都這樣?」
‧發現他有外遇,「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這時該怎麼辦?

當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尋找幸福關係的28個魔法能力》是一本陪伴你一生幸福的好朋友,當你的親密關係出現任何的疑惑,翻閱它,或許就能找到解答。

作者之一諮商心理師趙慈慧從小看著爸爸不斷結婚、不久又怒眼對罵地離婚,幼小的心靈蒙上不安。成年後,她經歷一場長達十年的親密關係,卻不由自主地拿放大鏡檢視對方的言行,看看是否符合不負責任的爸爸的模樣,她的愛很痛苦,不斷地指責對方,卻忘了在親密關係中,自己也必須負起責任,她不知不覺也像當年的父親把所有過錯都歸咎於伴侶。

 

「經過體驗後我了解,若想要獲得滿意的親密關係,需要釐清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各種影響;了解自己和伴侶在親密關係中的真實樣貌和期待;放下原本深植內心的預設想法,才能真的學會聆聽和有效溝通。」

 

後來她認識現任丈夫,婚後陸續浮現兩人對許多事情的想法、做法不一樣,這些差異像清澈的鏡子,映照出各自不同的樣貌、期待和需求,幸好丈夫的高EQ與溝通能力,讓慈慧愈來愈可以直接具體表達想法,不用迴避衝突。

她對另一半構築的信任,加上不斷自我覺察與修正,終於改變了過去「不安全情感依附」的模式,雙方都變得愈來愈有自信。如同詩人紀伯倫所形容的親密關係:彼此相愛,卻不要使愛成為枷鎖,如同琵琶的各絃線分開,卻在同一樂曲下顫動。

從這一代開始,終結負面親密關係的再輪迴

另一位作者江文賢也是諮商心理師,他十幾年前曾經在家暴領域工作,看到許多受苦的婦女卻還想留在暴力家庭中繼續奮鬥,有很深的無力感。後來他深入研究發現,家庭關係中沒有被解決的情緒,是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整個家族成員的生活與工作,然後代代相傳,影響當下的每對夫妻。

如何可以在這一代就終結這樣的苦難?所以,他們相約分別由男性與女性的觀點,將各自20年的諮商經驗,結合大腦發展與演化理論的剖析,加上例證故事,分享在一生的親密關係中所可能碰到的議題:從如何選擇合適的終生伴侶、到進入婚姻後該怎麼處理彼此的差異和衝突、碰到外遇要如何抉擇與療癒等等。整理出28個魔法能力供大家學習往愛的銀行戶頭裡存款,以及16個自我檢視,讓讀者可以檢視自己目前的情感狀態。

 

這些名人運用了什麼能力來經營幸福關係?

★魔法13:掌握黃金三分鐘,吵架也能吵出好感情

 黃其光(國際扶輪社總社社長)

常見美女配不怎樣的男人,帥哥選了姿色平常的另一半,你別覺得驚訝,其實他們很聰明,用上另一個魔法能力,就是選了最適合他(她)的而不是別人認為最好的人,可以平和相處最重要。

回想結婚38年以及輔導扶輪社友的經驗,我發現再怎麼要好的夫妻都不可能不吵架,重要的是當一方在發脾氣時,另一方一定要忍下來,不能兩人一起發脾氣。如何忍下來?我認為沈默、微笑就好了,不要頂嘴,以免造成不該講的話衝口而出,傷到對方的心,那個痛不是一下子可恢復的。

 

謝志鴻(冠群能源董事暨共同創辦人)

對我來說,賴佩霞就像小我16歲的妹妹、也像我的大女兒,我一直用很欣賞的角度在看她。

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展一個新興趣,例如前陣子她帶了一面鼓回來,每天興致勃勃地一直敲、一直敲。其實我高中時候是鼓號樂隊的,所以十分明白她根本只是一股腦兒在亂敲,換成別人,可能會覺得她「煩死了!製造噪音!」但她那像孩子般的天真樂趣,又這麼投入,真是好可愛、好有意思!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快樂的個體,所以應該各自經營自己的快樂,我其實並沒有刻意經營親密關係,但當她在家看書或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我會過去摸摸她的頭,擠一擠她,這種生活中的小親密動作,十分重要。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

現代人說起來也不容易。男女雙方都要工作,受外界誘惑的機會太多,如何面對彼此負面的情緒,絕對是親密關係裡必修的課程。感情基礎不夠深厚,或性格不夠成熟,兩人情緒得不到紓解,久而久之很容易演變成外遇問題,婁子愈捅愈大,最後只有以離婚收場。我的第一段婚姻,就是這樣的結果。坦白說,當時的我並沒有那麼大的包容心,也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現在回想起來,謾罵、批評都是親密關係的殺手。兩個人相處「尊重」最重要;少了尊重,愛根本不存在。

我很幸運認識我現在的先生,他是一個我非常尊敬、欣賞的人,18年來,我-從-來-沒-有-想-要-改-變-他。我把注意力全放在欣賞他的優點上,如果心裡還有一些不愉快,我會用一些方法先紓解自己的情緒,等自己平靜下來之後,再選適當的時間、地點說出心裡的感受。我嚴禁自己用指責的方式溝通,因為我知道,那行不通,對方一定會抗拒,他自尊心很強,我也一樣。既然希望對方聽得進話,當然要選擇有效的方式,即便他管教女兒的論調我不同意,但當場絕不在小孩面前嗆他。我一定會說,只是等心平氣和時再說。

 

任爸(藝人Selina、任容萱的父親):

我跟任媽從大學同班認識到現在已經45年了,我很認同《聖經》裡的一句話,就是「愛是恆久忍耐」。老夫老妻攜手邁向夕陽,是我心目中最美的畫面。

退休後,我們的作息不盡相同,平時各自做喜歡的運動,但白天還是會聚在一起吃個飯,也就是「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中老年夫妻有時難免不喜歡身體親密接觸。這時候,善用書裏提到的「學習愛的語言」就更加重要了。它包括了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好比說我會不吝讚美任媽:「妳的皮膚怎麼愈來愈白潤細緻?」

前一陣子結婚紀念日的時候,我對任媽說了句連女兒們都覺得很肉麻的話:「我覺得妳還是像30年前一樣的新鮮。」

一個真誠的眼神、發自內心的讚美,都會讓另一半更自在、更有自信,兩人之間也會更加的親密。

幸福的親密關係不必等別人帶給你,一切要從自己主動開始。愛上一個人靠際遇,持續愛一個人靠努力,只有放下「想要改變對方符合自己期待」的企圖,願意彼此尊重和接納時,才是真正的親密。

當自己有能力覺察自己,也有能力觀照別人時,關係就能自在發展…(更多內容,請前往本書介紹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982&eturec=1&utm_source=cwweb&utm_medium=recommended&utm_campaign=recommended-pic-c1-79-5079982

為什麼最愛的家人 彼此傷害最深?

其次,多數人面對衝突或相處的不悅,都有根深柢固的習慣,這些習慣通常源於家庭傳統,模仿父母之間或父母與他人的互動。最常見的戲碼就是各不相讓的口頭拳擊賽。「你東西又到處亂放」、「你整天只會看電視、滑手機」、「你都沒問過我,你太自私了」。

這類批評一出口,被冒犯的一方便不甘示弱地反擊。

我曾問過他們,「如果你們都停止批評對方,不再對彼此頤指氣使,你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聽到這提議的人常會露出懷疑的表情,彷彿我剛剛是叫他們從此不要吃飯或刷牙。我難道沒有權利為自己辯嗎?如果不去指出對方的錯誤,他就會繼續這樣,東西亂放,家裡陷入一團亂。

 

 家裡吵吵鬧鬧不是更亂嗎?不斷爭吵,只會折損生活品質和彼此感情。如果你希望把帳算清楚,建議你先問問自己:「到最後,我要的是什麼?我希望對方感受到我的不開心嗎?如果我反擊讓他不開心,對我有什麼好處?我真的會覺得開心嗎?」

著名的電視心理治療師費爾先生,他告訴所有來進行婚姻諮商的伴侶們,每對已婚夫妻遲早都要決定:「我想要的是對,還是想要快樂?」他很難過也很驚訝地發現,大多數人都選擇堅持自己是對的,也因此鮮少感到快樂。然後在最後,他會問那個當頭棒喝的問題來讓來賓深切反思:「那能讓你獲得什麼?」

 

愛是能彎腰,也能低頭。彎腰和低頭並不是因為我錯了,而是因為彼此的感情。對錯與否,反而不重要。

 

想起一則故事,描述兩個小孩在沙地玩耍的情景。一個孩子生氣了,大吼大叫丟下他的玩具卡車跑開,等他跑到旁邊的鞦韆時,轉過身來對玩伴咆哮:「我恨死你了,再也不要跟你講話!」大約十分鐘過後,他們開始丟球玩,開懷大笑。他們的父母觀察到這樣的互動,其中一位父親搖搖頭,既佩服又驚訝地跟另一位父親說:「孩子是怎麼做到?他們能這一分鐘吵翻天,下一分鐘又相處得如此融洽?」

 

「很簡單,」另一位父親解釋,「他們寧取快樂,而捨是非。」

 

我喜歡這則故事所引喻的――討回來或是扯平,都沒有快樂來得重要,更沒有彼此的感情來得重要。

學學孩子吧!不計較誰是誰非,又哪來那麼多是非?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經驗?你跟人爭辯,最後你贏了,但你並不覺得高興,反而覺得低落。有人批評你,你還以顏色,你的心情非但不快樂,反而覺得更糟。

你腦海中一再重演剛剛說過的話,並試圖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是他不對,是他先對我這樣……所以,我才那樣。」

但內心還是有種不安的感覺。怎麼回事?

其實,這是因為你違反了自己的愛和良善。你不想打擊、不想傷害對方,明白嗎?只有回到愛和良善,才會心安理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ㄨㄛˇㄉ小幸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